主页 > 疾病栏目 > 失眠症 >

护工,为的是在病人兴奋躁动

温馨提示:手机页面有限,文章显示不够全面,建议您直接与在线医生沟通。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又经历了近50年,这50年来,精神心理科的医疗、护理都有了长足发展。但解放初期,党和政府的医疗卫生工作重点多着眼于威胁人们生命的传染病的防治,当时精神心理科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医疗护理水平也有限。精神病院护理需要身强力壮的男性护士和护工,为的是在病人兴奋躁动时能用力按住病人或捆绑病人。精神心理科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护理完全是机械性和强制性的。病人逃跑、自杀等意外事件屡有发生。

 

  50年代后规,抗精神病药物广泛应用,使精神病院解除了对病人的约束与捆绑,于是,病人在护士的组织管理下能外出散步,参加文体活动或从事简单的劳动。从护校毕业的护士陆续走进精神病医院后,他(她)们将在学校所学的综合科的躯体疾病护理技术运用到精神病人身上,使病人得到周到的护理。但他(她)们未经过精神病专科技术训练,因此,对精神病人的专业性护理以及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损的康复护理很少列入护理工作日程。

 

 

  80年代以来,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具有精神卫生专业特色的开放管理及心理护理程式渐渐形成,医患关系从原来的机械性、照顾型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专家、护士既是为病人服务的医护人员,也是病人的指导者。病人既要接受医护照料,同时,也要在医护人员组织、指导、督促下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80年代以来精神心理科护理的变革。在这种新的护理模式形成的过程中,原有的强制性、机械性护理以及封闭式管理,显然与时代的要求以及病人、家属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取而代之的是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的运用。这在精神病护理学中是划时代的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失眠多梦的体现有什么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还咨询了以下问题: